CPU超頻也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了,很多用戶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但是基本上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都不會自己解決因為對於這個問題的了解實在太少,現在先給大家介紹下什麼是CPU超頻吧
一、超頻的歷史
在486之前的時代,CPU采用統一主頻設計,中央處理器的頻率就是主板的頻率,芯片組、內存、緩存均運行在同一頻率上,因此主板上沒有倍頻跳線,每個主板只適合一款CPU。提高主板上的晶體振蕩器的頻率就能實現超頻,最早的超頻記錄為Amiga 500的Motorola芯片從9MHz超到12MHz,英特爾80286從8MHz超到12MHz。
後來,英特爾推出了倍頻型CPU,某些主板開始兼容一種以上的芯片,那時根本無正式的說明文件,我們只能依靠經驗來判斷哪一個針腳是倍頻跳線,用焊接的方法來超頻,如同最近的K7一樣。
超頻史上第一個躍進是奔騰芯片的出現,幾乎所有奔騰75都能超到90MHz,至此超頻革命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全面開展。隨後的133超166、166超200、233MMX超266都僅是能提高一至兩級,最高也不過四級。
當歷史的車輪前進到賽揚時代時,最光輝的超頻時代終於來臨,首先是無緩存的Covington賽揚266超400,接著是超頻史上最大的突破——300A超450MHz,它把CPU的性能提高了整整50%!而且可超頻的機率十分高,平均兩只CPU就有一只能超。在賽揚中,最後一個能穩定超頻的芯片是366,366超550MHz的性能增益達183MHz,是風冷、不加電壓超頻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今天,最有潛力的超頻芯片是PⅢ-500E和PⅢ-600E,它們都能把主頻增加
200MHz以上。
二、總線速度和倍頻的計算
486DX2是第一款倍頻型CPU,其中的2表示兩倍頻,主頻=外頻×倍頻,486 DX2/50、66、80的外頻分別是25、33、40MHz,芯片組和內存在主頻的1/2時鐘下工作。受到聲卡、顯卡、硬盤、光驅、內存等速度的限制,我們不可能無限量地增加外頻,只能以倍頻為重。今天的CPU己經達到10X外頻,意味著處理器的速度是總線的十倍。
當超頻手法廣為流傳之後,隨意變換外頻和主頻成了不良經銷商制造假冒商品的根源,它們把低頻率的CPU超成高頻率,並修改芯片表面的標識碼(Rem-ark)。英特爾為了預防這類問題,從奔騰MMX開始,在CPU中加入了倍頻鎖定,我們再也不能隨意更改倍頻,只能從外頻方面下功夫。由於主頻的外頻設置有限,超頻變得困難起來了,如:300A的標准超頻是100×4.5=450,你無法把它超成150×3=450。最近,主板廠商們推出了線性超頻的產品,有效地緩和了矛盾,如:Abit SfotMenu Ⅲ在100MHz與183MHz之間有83種選擇,即以1MHz為頻率變換基准。
超外頻最危險的是影響了PCI/AGP的頻率,PCI的標准頻率為33MHz,AGP的標准頻率為66MHz,如果超過了標准頻率,很可能導致硬件的損壞。對於超頻愛好者(OverClocker),我提供三個最安全的外頻:66、100、133MHz,它們的PCI/AGP頻率分別是33/66MHz,絕對不會發生硬件問題。最近,有些新型主板采用了2/3分頻和1/4分頻設計,只要PCI和AGP都運行在標准頻率下,外頻超到多少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