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企業用戶部署虛擬化的初衷是將其作為硬件整合的工具。雲計算,融合網絡,靈活數據環境,所有這些目標都是值得嘗試的,但是企業用戶的當務之急是在不增加預算的前提下提高企業系統的性能和容量。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虛擬環境的最高整合比例可以達到30:1甚至50:1,但很多企業達到15:1的整合比例就已經有瀕臨極限的感覺。顯然這裡面是有差距的。因此我們需要去了解提高整合比例縮所遇到的主要障礙,以期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並采取更強大的措施來克服障礙,最終構建一個更加專業和智能的數據中心。
輸入/輸出的局限性--虛擬環境可以輕松適應更高的整合比例,但是其他的數據中心可能就做不到這一點。無論你在物理服務器上運行10,20還是100個虛擬機,所有的數據仍然必須通過同樣的輸入/輸出通道。諸如虛擬輸入/輸出這樣的技術就是針對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的,但是它只能在整個網絡整合和融合的大環境內實施。最後多數企業在這些架構性問題成型後,通常會限制硬件的整合比例。
存儲容量--存儲方面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盡管你聽說過"存儲虛擬化",但是目前還沒有辦法重新設計已經存儲著數據的存儲容量。最好的做法是,用戶減少分散在數據中心內部的文件副本數量,通過升級備份和歸檔流程來提高存儲性能。但是問題虛擬機數量越多,產生的數據就越多,這就需要更大的存儲空間和更好的系統管理。
管理/蔓延--這是個有些矛盾的命題。如果企業應用環境的目標是增加虛擬機數量和減少物理服務器的數量,我們該如何忍受虛擬機蔓延的煩惱?但是這就事關管理,或者缺乏管理這些制造問題的虛擬機的措施。虛擬機的配置,使用和淘汰都會產生問題,消耗重要資源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除非有一個強大的管理系統來識別和取締多余的虛擬機。你在虛擬世界中部署管理系統的時間越早,你的整合努力就越有效。
經濟性--這些問題不僅是事關技術,也和經濟相關。通過整合硬件資源來省錢是件好事,但是你必須對網絡基礎架構,存儲容量和管理軟件所增加的支出加以調整。如果措施恰當,所有的投入最終會構建出更加改進,更加經濟和易於運行的IT基礎架構,然後實現更佳的性能。同時這需要財政上的投入,因此對過去兩年的企業環境進行論證也並非易事。
技術研發/雲--我承認這是之前沒有過的問題,但是確實是無法回避的真實問題。事實上從VMware虛擬化產品的首次推出到Xen,Hyper-V, vSphere,桌面系統虛擬化和現在的雲(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虛擬化發展的速度如此迅猛已經在IT行業內造成了很多混亂,沒有人真正了解其中的頭緒,每項發展都是彼此關聯的。如果一些企業高管將寶押在更大規模的硬件整合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以雲為基礎的雲架構以更低的成本推向市場也是遲早的事情。
擔憂--還有意見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情就是提高現有服務器上的虛擬機密度可能會傷害到系統的可用性和服務水平協議。對於廠商而言宣稱在新系統上可以運行100個虛擬機並非難事,但是這對你的數據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最新的服務器設計都是圍繞低能耗,高虛擬機利用率來設計的。他們可以做更多工作來提高虛擬機的密度,但是可能是跟正常更新周期的步伐是一致的。
制度上的阻力--最後,法律法規的不變性要花費企業用戶更多的精力來適應和調整。對於技術而言也是如此。對安全性,可靠性和整體性能的擔憂很大程度上將虛擬化歸為了非關鍵性系統。進一步的整合在前端辦公室系統和面向用戶系統中是可行的,但仍然需要花費一定精力去克服變化帶來的阻力。
當然跨越所有這些障礙的一個因素就是成本。虛擬化環境在構建和維護上比現有的硬件/軟件基礎架構要便宜。對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最終將促成虛擬化的普及。所有這些對以企業而言已經開始顯示出利潤增長點,同時又以較低的成本交付給用戶。這種趨勢將像迅速博得用戶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