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政府機構大約有2400台計算機。所有的計算機都是由包含兩年期更新周期的外包協議進行管理的。因此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計算機(大部分在管理職能部門)已經安裝了Windows 7系統,其他計算機計劃到明年的財政年度中旬完成升級。除此之外,他們還擁有一個高度虛擬化的數據中心,大約有160台真實的X86物理服務器(多數運行著多個Windows Server和VMware應用軟件實例),配置的是常規共享數據存儲和絕對集中管理的網絡可以連接到世界各地。
從行業規范來看,這些配置看起來非常出色:專業的運作,重要系統的冗余;活躍的計算機安全團隊;幾乎並行的離線備份;互聯通訊和設置得當的使用協議;甚至還有為IT員工提供的第三方職業管理服務。
從歷史過往來看,這家機構大約在1995年對其系統進行了升級(圍繞327X/3096體系架構進行構建),嘗試用WANG和DEC作為供應商,到91/92財年選定由他們目前的外包服務供應商推薦的客戶端-服務器體系架構。從那以後他們的IT員工規模從11人擴充到大約80人,從OS2系統發展到Windows 7操作系統,數據規模從兆字節擴展到千兆字節,從非常有限的系統和數據訪問發展到號稱信息無處不在。
不錯從現實來看,IT部署從327X/3096轉變成了Wintel客戶端-服務器體系架構,但是企業結構,訪問控制和基礎工作流程一直沿用至今,如果有變化的話,也是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發生的變化。因此信息被嚴格的進行了劃分:職員輸入的某種數據無法了解其他相關的數據;前端人員即無法訪問詳細的機構報告也無法使用提供給某些高管人員的運營數據;使用應用軟件的人員需要跟負責監控的人員交換文件等等。
我被告知負責高級管理的IT人員會采取諸如MOM項目和企業廣而告之等行動來盡力解決這些問題。中層管理有效的消化那些令人眼花缭亂的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個積極的信號。
因此我認為底線是目前他們想更換1985年部署的327X/3096體系架構的成本預算是什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的可選方案是什麼?若干年前是SunOS with NCD X,1988年或1989年是蘋果筆記本電腦,而如今他們都在何方?
我認為答案是他們現在發展成了Solaris, Sun Rays和iDevices;他們仍然是只有11名員工,沒有外包服務提供商;他們可能能更加輕松的以較低的故障率和安全風險來使用更多的應用軟件,這意味著IT局限,成本和企業發展的可能性這些影響從某個絕對區間內要小的多,並且利大於弊。
如何傳達那些差異顯然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我所熟悉的唯一一家公司是在20多年前作出的選擇,如今他們在安全運營上面臨著不同的企業壓力,但是我相信這些差異發展的方向和程度可以通過問一個問題來進行評估:從1989/90年的選擇到現在這20多年的系統發展過程是企業客戶端服務器的優勢體現嗎?換句話說,目前的選擇能成為可能嗎?
最重要的是將IT控制交付給用戶管理,集中式控制確實在一定時期內得到了加強,集中式文件管理,集中式標准執行流程以及通過單元管理導致的通信自治損耗。
對比而言,IT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更多的員工,更多的投入和對wintel的常識性認知都可以幫助他們規避性能,安全和持續性等方面的責任。
因此企業做出客戶端-服務器決策時的底線是什麼?我認為他們要花費更多的IT成本,更多的漏洞,更加集中化的控制,用戶使用權更少的軟件,性能的損耗和無處可去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