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要點
備份資料的考慮
造成系統損壞的問題:
硬件問題:硬盤毀壞
軟件問題:誤刪除、安全攻擊、
主機角色不同,備份任務也不同
備份因素考慮
備份哪些文件
選擇什麼備份的設備
考慮備份的方式
備份的頻率
備份使用的工具
備份哪些 Linux 數據
具有備份意義的文件通常可以粗分為兩大類:
1.系統基本設置信息
2.類似網絡服務的內容數據
操作系統本身需要備份的文件:
1./etc/ 整個目錄
2./home 整個目錄
3./var/spool/mail
4./boot
5./root
6.如果安裝過其他的套件,那麼 /usr/local 或 /opt 也最好備份一下
網絡服務的數據庫方面
1.軟件本身的配置文件,例如:/etc/整個目錄,/usr/local/整個目錄
2.軟件服務提供的數據,以 WWW 及 MySQL 為例
WWW 數據:/var/www 整個目錄或 /srv/www 整個目錄,及系統的用戶主文件夾
MySQL:/var/lib/mysql 整個目錄
3.其他在 Linux 主機上面提供服務的數據庫文件
推薦需要備份的目錄
1./boot
2./etc
3./home
4./root
5./usr/local (或者是 /opt 及 /srv 等)
6./var (注:若這個目錄當中有些臨時目錄則可以不備份)
不需要備份的目錄
1./dev
2./proc
3./mnt 與 /media
4./tmp
選擇備份設備
存儲設備的考慮
備份速度要求:思考硬盤用途
存儲容量:磁帶備份考慮
經費與數據可靠性:DVD 的使用,可保存 10 年左右
一些常見的設備代號:
光驅:/dev/cdrom (其實應該是 /dev/sdX 或 /dev/hdX)
磁帶機:/dev/st0 (SCSI界面),/dev/ht0 (IDE界面)
軟盤驅動器:/dev/fd0,/dev/fd1
硬盤:/dev/hd[a-d][1-16] (IDE),/dev/sd[a-p][1-16] (SCSI/SATA)
移動硬盤:/dev/sd[a-p][1-16] (與 SCSI 相同)
打印機:/dev/lp[0-2]
備份的種類、頻率與工具的選擇
備份的方式:
1.增量備份
2.差異備份
完整備份的增量備份 (Incremental backup)
還原的考慮
增量備份的原則
所謂的增量備份,指的是在系統進行完第一次完整備份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比較
系統與備份文件之間的差異,然後金備份有差異的文件而已。
增量備份使用的備份軟件
完整備份常用的工具有: dd、 cpio、 dupm/restore
直接進行增量備份的命令:dupm
dd if=/dev/sda of=/dev/sdb
find / -print | cpio -covB > /dev/st0
cpio -iduv < /dev/st0
1.完整備份
dump -0u -f /backupdata/home.dump /home
2.第一次進行增量備份
dump -1u -f /backupdata/home.dump.1 /home
tar -exclude /proc --exclude /mnt --exclude /tmp
--exclude /backupdata -jcvp -f /backupdata/sys.tar.bz2
完整備份的差異備份 (differential backup)
差異備份值的是:每次的備份都是與原始的完整備份比較結果
tar -N '2009-06-01' -jpcv -f /backupdata/home.tar.bz2 /home
rsync -av 源目錄 目標目錄
rsync -av /home /backupdata/ (將 /home/ 鏡像到 /backupdata/home/ 去)
rsync -av /home /backupdata/ (再次進行會快很多,如果數據沒有改動,幾乎不會進行任何操作)
關鍵數據備份
tar -jpcvf mysql.`date +%Y-%m-%d`.tar.bz3 /var/lib.mysql